创业赛道上从来不乏“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传奇故事,而这一次讲述故事的人是原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港交所网站近日披露的消息显示,已过古稀之年的王石联合发起的收购公司(spac)destone acquisition corp.(译为:深石收购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石收购”)已递交招股说明书。
选择spac上市模式
招股书显示,此次深石收购采用的是近年大火的spac上市模式。深石收购目前没有具体业务,运作模式是先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然后再与目标公司合并上市。有证券分析师认为,这种上市方式的好处是,通常比ipo具有更高的估值和更短的上市时间。
不过,对spac发起人来说,挑战和收益常伴其身。根据上市规则,spac上市后必须在24个月内之内找到并购公司,并且在36个月规定时间完成并购交易,否则spac就将面临清盘,将所有托管账户内的资金附带利息100%归还给投资者。
作为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工具,spac在2020年疫情暴发期间在美股备受追捧。中信证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期间,追踪美国交易所上市spac表现的标普spac指数期间累计升幅达2.8倍,远高于同期标普500指数以及同样以小盘股为主的标普600指数90%和66%的升幅。今年1月,spac正式在港股实行,深石收购已经是近四个月中第12家申请上市的spac公司。
但对spac的争议也不在少数。去年召开的第60届wfe年会开幕式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便表示:近两年,部分境外市场通过spac模式的上市融资活动大幅增加,还出现了直接上市等新型上市方式,这对传统的ipo模式形成了颠覆性挑战。有观点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ipo虚拟化和“脱媒”的现象,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都引发了不少新问题。证监会持续在关注,是否在每个市场都具备条件呢?这需要进一步跟踪和研究。
高管团队阵容豪华
招股书显示,目前深石收购尚未产生收入。截至2021年末,公司产生的支出为338.88万港元,负债净额为320.17万港元。在spac上市模式下,壳公司往往缺乏历史业绩。基于此,光银国际在研报中指出,发起人及高管团队成员对判断一家spac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至关重要。
深石收购的高管团队堪称豪华。资料显示,公司由王石全资拥有的destone holdings llc持有65%股份,亚投资本持有35%股份,亚投资本的首席执行官刘二飞担任首席执行官。披露的管理团队成员有非执行董事张朝阳、刘姝威、林倩丽、丁道一,以及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张天、首席运营官周默等,他们大多具有丰富的投资收购及交易经验。
不过明星企业家和经理人也不能完全保证公司前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去年就曾向公众发出警告,不要仅仅因为名人的参与,就轻易对spac进行投资。sec警告说,spac不同于传统的ipo,自身存在独特风险。spac的发起人与普通投资者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比起ipo或公开市场上的投资者,spac的发起人通常能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spac的股权。这意味着他们将从合并中受益更多,并且有动机去促成对普通投资者不利的交易。
有分析也认为,在资本的加持下,spac已经成为美股泡沫的重灾区。它更像是一场由名人、创业者、投资人所构建的“共谋”,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港交所spac制度落地以来,首家上市的公司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成绩并不理想,发行价10港元/股,上市当天收于9.68港元/股,下跌3.20%,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
新能源汽车为投资方向之一
虽然有着丰富的地产行业经验,但再次创业的王石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赛道。据深石投资招股书,公司将专注绿色技术、环保消费品与服务两条主线的投资,并在招股书中做出了详细介绍:“绿色技术有助于向净零碳经济转型,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科技、智能城市、房地产科技、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环保消费品与服务,可适应与日俱增的可持续性消费意识并提升社会及个人福祉,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服务、健身与娱乐、运动娱乐、服装、食品、饮品、家居产品等。”
在深石投资列出的一系列方向中,包括了近年一直受到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深石投资的两方股东此前已经对这一领域有所关注。据公开消息,2021年5月,王石与万科集团核心合伙人协同中心合伙人冯楠等到北汽蓝谷进行了参观,了解了极狐车型三电、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特点与竞争优势。亚投资本在2021年9月领投汽车后市场一体化专业服务商新康众,云龙资本、阿里巴巴集团等跟投。
不过,此前地产行业向新能源汽车跨界的案例大多“一波三折”。此前“宝万之争”的另一个主角宝能,在2017年开始造车,但近年频频出现资金吃紧、裁员、债务逾期等负面消息,至今尚未确定量产时间。同样的“难兄难弟”恒大汽车也还未量产,但提出了6月22日实现恒驰5量产的目标。
最近一两年,地产转型造车似乎都颇为“不幸”。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告诉记者:“很多从事与非汽车领域的企业,趁新能源汽车的风口,纷纷步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于开展汽车业务。尤其是对于跨行跨界的企业,更要慎重,要充分考虑于自己目前行业的协同效果。但对于房地产公司,几乎看不出任何的协同效应。如果房地产企业仅冲着政府的补助、盲目的扎堆,其结果会比较悲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长,年度新增企业一度超过10万家。在结构性产能过剩危机凸显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是否仍为优质赛道,是深石投资面前一道待解的题目。